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48拥国内排名前三的搜索引擎市场,同时有着MAU超4亿的360浏览器
朱之瑜亲自参加了会师,来往于两军之间。
其次,他论证了性情欲的统一。[66]《至当篇》,《正蒙注》卷五。
[59] 这就是说,性之仁心是体,灵明之心是用,后者是表现前者的。故仁义礼智与元亨利贞无二道。在理气关系上,他提出理即是气之理,气当得如此便是理,理不先而气不后,气外更无虚托孤立之理[20],从而坚持了气一元论。在王夫之看来,只有思,才能认识事物的规律,这是认识的最高目的。这就正确地解决了本质同现象、规律同事物的关系问题。
他所谓一源,是源于一理。[36] 前者指自然规律,后者指天德良能,是人性来源,也就是天命。[20] 这是说,理是天地万物发育流行的根源,又是天地万物发育流行的规律。
[43] 所谓一统而万殊者,统是一个大原,由体而达用,由微而至著耳[44]。当实际的君臣关系从历史上消失之后,依然存在。反过来说,只要未至于圣,则不能无人欲之私[72]。如人驾马,人本来不动,只是随着马动。
如果没有气,则理无挂搭处,只能在净洁空阔的精神中存在,但这是不可想象的。朱熹所谓形而下的气,就是唯物主义所说的气。
[13]《朱子语类》卷七六。理(太极)究竟如何生气,他没有作出明确的回答,因为这对他来说,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但是,朱熹还有一个说法:太极动而后生阳,静而后生阴,生此阴阳之气。[36] 又说:‘万一各正,大小有定。
造作之时,理即在其中。但他片面强调一般,过分夸大了一般的作用,因而把它神秘化了。朱熹说:若不是极静,则天地万物不生。从体的方面来说:只是此一个理,万物分之以为体。
于是他提出了理生气、太极生阴阳的思想。但形而上之理是事物之所以然者与所当然者,即事物之所以成为事物的根据及其原则。
事物之所以有对,是由于理合当恁地,并不是说理在那里相对。[32] 前句话是唯心主义的,后句话则承认自然界的某些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人是不能任意改变的。
因此,在朱熹那里,理是先于事物而存在的。所谓本体,也就是天地万物的精神主宰。他把理说成是净洁空阔、冲漠无朕的精神世界,而对物质表现了一种鄙视。总天地万物,则只有一个理,这个理就叫作太极。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原,但所居之位不同,则其理之用不一。朱熹说:圣人之德浑然天理[69],圣人是天理的体现、为人的标准。
这些合理的思想经过后来许多思想家的吸收和改造,发展成唯物主义哲学。[11] 天地如此,万事万物皆如此。
他虽然运用了逻辑推论,却违反了客观事实。[66]《朱子语类》卷九四。
[52] 这个如人跨马的比喻,很能说明朱熹理学运动观的特点。三 在朱熹哲学中,理是一个有层次的范畴。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朱熹很关心自然科学,在这方面,他提出了不少精彩的看法,表现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68] 这不能不说是朱熹理学的重要内容。因此,要达到圣人境界,就必须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73]。对于张载的这个思想,朱熹是反对的。
[12]《朱子语类》卷九五。从这个方面来看,朱熹的理,确实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50]《朱子语类》卷七四。朱熹说: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
静而能动,动而能静,其用也。这个区别是所谓本体论和发生论的区别。
但由于他过分夸大了本质的作用,结果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认为本质是可以脱离现象而独立存在的,是主宰现象的。他承认,世界由物质性的气构成,它是真实存在的。因此,列宁说,客观唯心主义是倒立的唯物主义。理却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
当朱熹把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宇宙的根本规律强加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时,他的理也就失去其规律的意义了,他的思想中的一点合理因素也就被彻底窒息了。[46]《朱文公文集》卷四五。
朱熹认为,这种体用关系很微妙,叫作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同一类事物又有公共之理。
朱熹也讲到理的动静与物的动静的关系。他认为,事物的规律就是理,也就是绝对观念的表现。
发表评论